快速扩张,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进入“放贷”领域 让年轻人负债港中旅oa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05:58

《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》指出,港中旅oa仅有13.4%的年轻人零负债。

豆瓣网“负债者联盟小组”中,大量网友哭诉自己负债、还债的经历。

天津北方网讯:两个月前的“双11”,正当全社会迎接又一次购物狂欢时,豆瓣网“负债者联盟小组”冲上了热搜。大量网友在论坛里“泣血”哭诉自己负债、还债的经历,他们提醒年轻人注意,千万别用贷款(小额贷、信用贷等)的方式冲动消费,这会透支未来,美好的青春也将毁灭。

这并不是危言耸听。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于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》提到,在18岁至29岁的年轻人中,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.6%,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费类信贷。也就是说,18岁至29岁人群中,10个人中有接近9个人办过贷款。另据央行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0年6月30日,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飙升至854亿元,是10年前的10倍多;这些逾期借款人中,“90后”占比几近一半。

10年前,办理信用卡是年轻人获得贷款的主要途径,银行也设立了严格的风控程序,谨慎前行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,网民在家里用手机下载App,上传身份证照片或者通讯录,再打开手机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验证,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。这种技术的推动,使得占据流量入口优势的互联网公司动了心思,它们纷纷进入了“放贷”的领域。短短几年,不仅电商平台、门户网站、搜索公司开始放贷,就连手机公司、杀毒软件、外卖平台也来跑马圈地。

对年轻人来说,逃出康培房间精准的大数据贷款广告推送让他们难以摆脱诱惑,他们在浏览网页信息、短视频平台时,平台会准确地给缺钱的年轻人送来贷款的链接,他们稍不留神就进入贷款平台,接下来就是冲动消费和借钱还债的循环和漩涡。很多年轻人因此走上了以贷还贷、借债度日的不归路。

一位老人的困惑

河西区彩悦城,临近青少年活动中心,每到周末,这里会聚集不少孩子和家长。彩悦城里有不少的少儿玩乐项目,孩子们尽情地玩着,家长们在一旁守候。一位头发花白、弓着腰的老太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她在为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发宣传单,争取吸引更多的孩子前去报名学习英语。走路看起来都很吃力的她,周末为什么不回家休息,却在这里奔波?

发完一圈下来,她需要休息,就坐到了记者身边。看到她这么辛苦,记者表示关心,劝她莫再这么辛劳。她沉默许久,才慢慢说起自己的遭遇。

原来,她有一个儿子,今年30岁,本来已经结婚,有稳定的工作和可爱的女儿,家庭也算幸福。可是,几年前他一时冲动,在网上办理了消费贷款,后来还不上,就到各贷款平台继续借债,以债养债。等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儿子又失去了工作,提里奥的尝试债务集中爆发,儿媳妇不愿和儿子一起背债,就带走了孩子,断绝一切联系。现在,老母亲只能出门打短工赚钱,和儿子一起还债。

到底什么债务,能让一个家庭破碎?难道是高利息的套路贷?这位母亲却说,孩子贷款的平台不是P2P平台,也不是非法的网贷机构,要是那样,他们可以到相关机构申诉,就不用承担那么大的压力了。她曾经和儿子一起梳理过贷款额度和平台,都是知名大公司的平台和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卡。只是,由于贷款的平台太多,加上债务总额高,总计达到了40万元,儿媳妇才抗不住压力一走了之,儿子也开始向她紧急求助。

儿子向她吐露贷款总额的晚上,跪在她的床头失声痛哭。年迈的她,拿出养老金存折,余额却只有6万元。她一遍又一遍问儿子,当初贷款去做了什么?买了什么昂贵的东西?儿子却说,3年前一时冲动,贷款在网上买了游戏卡,在游戏中充值;第二年,又贷款去炒鞋、买手办(一种精致玩偶)、买盲盒,花了差不多10多万元;第三年,和朋友一起去外地旅游,为了充面子,网上申请贷款,朱瑞峰最新消息住豪华酒店吃大餐。当时有工作,不觉得有压力,现在,没了工作和收入,一下子捂不住了。

还了6万元,还有30多万元债务。经过努力,儿子找到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,只是,这份收入和前期累积的债务相比,差距还是很大。无奈之下,年迈的母亲也出门寻找短工,尽最大的能力减轻孩子的负担。“我养老金比较少,还不到3000元。”这位老人说。自己这么老了,还要拿养老金替儿子还账,她的经历可谓凄惨。

她有一些疑惑,儿子上学直到工作的前几年,都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孩子,老实又本分。工作上进,很快找到女朋友结婚、生孩子,一切都很顺利。为什么3年不到,就背负了这么大的债务?背上的债务,没有转换成更大的房子,更没有提升生活品质,反而堕入深渊,这让她纳闷又气愤。

“你说,有关部门怎么不管一管这些放贷的公司,别这样无节制地给年轻人贷款?”这位母亲发出疑问,“要是我的儿子早一点被拒绝贷款该多好……那样,债务就不会滚到40万元了。”这时,一位40岁的青年女士路过,baiud.com她接住老母亲的问题说:“还是你没把自己的儿子教育好。”听到这样的回答,这位母亲苦笑着转身离去。

交朋友都要查征信

豆瓣网站“负债者联盟小组”论坛,目前聚集了近4万用户,大部分是“90后”负债者。在论坛里,他们讲述自己的负债经历,吐露自己的心声。大部分负债者的心理都是焦虑和担忧,甚至惊恐和害怕。在美好的青春岁月,他们却过上了灰暗抑郁的日子。不少负债者不敢把债务情况告诉父母和家人,甚至不少人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,以此摆脱困境。

网友“糯米滋”自述,她今年31岁,是一位单亲妈妈,主业是摆地摊儿和开网店。2018年7月底,在闺蜜的鼓动下,合伙在大学城附近开了奶茶店,闺蜜夫妻出资60%,她出资40%。出资的部分有7万元是她自己的积蓄,有4万元是信用卡套现出来的。

奶茶店刚开张的前三个月,生意还不错,每个月的利润挺可观。按照当时的利润计算,一年半左右就能回本。然而,3个月后,店里经常来些莫名其妙的人闹事,严重影响了生意。后来,“糯米滋”得知,闺蜜的丈夫在外面帮别人做企业法人。企业欠下了债务,受害人直接找公司的法人,就找到了奶茶店。

这些人天天闹事,奶茶店生意一落千丈,“糯米滋”再也没有利润分成。这时候,她得还信用卡的债务,压力非常大。2019年5月,支付宝给了糯米滋6万元的借呗额度,她就用借呗借出了5万元,批发一些货摆地摊儿。为了挣钱还贷,她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开始摆摊儿,忙到晚上23时才回家。“说实话,那时候真的真的很累!想过找一个对象减轻自己的压力,但自己有负债,又不想连累别人。唉……”“糯米滋”这样在论坛里说。

8月底,通过摆地摊儿把批发的货卖完,“糯米滋”才算赚了点钱。这时候,她算了一下借呗的利息。一算才知道,利息非常高,比对外宣传的要高很多。后来,慢慢地,信用卡的债务也清了。她说起:“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想睡个三天三夜,谁都不要叫醒我。”

2019年10月份,她在只有1万元的情况下,又从借呗借了4万元,信用卡刷了5万元,凑成首付买了一套房。然而,当年11月下旬她又被车给撞到了腿,骨折躺了两个多月。刚能走动,又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,不能摆摊儿。房贷、信用卡、借呗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。疫情缓解后,她再次摆地摊儿赚钱,生意大不如前。现在,她在陆陆续续地还着债务,不敢停下一天,生活上也压缩着各种开支。提起自己的家庭,她悲伤地说:“我没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,感觉非常对不起孩子!”

一位网友自述,自己是一位考上公务员的公职人员,结果却因为一时冲动,借贷消费,先后通过网络平台和银行卡借债60万元,用来游戏充值、买健身卡、买高档球鞋。父母知晓后,代为偿还了30万元。现在,剩下的30万元,他实在还不上。他听说,一旦公务员上了失信人员名单,会被开除,他就想着卖房偿还债务,以保住自己的公职。

负债者除了影响前途,还会影响交朋友和婚姻。网友“百灵鸟”在负债者联盟论坛提问,自己偶然看到男朋友在花呗大概负债2万多元,京东白条和其他App也负债2万多元。她追问男朋友,男朋友说是上学期间买手办(一种精致玩偶)还不上了,感觉欠的不多不想找家里要钱,以后上班了肯定能还上。

“百灵鸟”担心的是,如果男朋友就这4万元债务,确实不算多,以后有工作了能还上,但是如果是大二开始到现在4年多了,那征信很可能出了问题。万一以后买房贷款查征信,被拒绝怎么办?而且她了解到,男朋友大学期间生活费很少,感觉他一直在以贷养贷,怀疑男朋友应该不止在花呗、京东这几个正规平台贷款。她有点迷茫……

在“百灵鸟”的帖子后,大量的网友劝她和男朋友分手,一位网友拿自己的男朋友举例:“等上班了肯定能还上,这句话就是自欺欺人,我男朋友也想着等上班就还了,然后一心找高薪的工作,找不到也不愿意找低薪的,因为低薪的压根还不上。到最后,他就直接不找了,逃避现实,总是骗自己上班了就还上了。现在,男朋友在家待业两年多没收入,负债利滚利,我帮他还了10万多元就没再帮了,和男朋友分手了。”

也有网友出主意,建议“百灵鸟”去央行查男朋友的征信记录,这个方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。在“90后”普遍负债的今天,连交朋友都要查征信记录,以了解对方的真实负债情况,这真是既现实又荒诞。

没底线的贷款广告

为什么年轻人这么便捷就从网上贷了款?一方面,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融合了大数据、人脸识别、云计算等多种技术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限制。另一方面,是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联合传统银行成立小贷公司,进入了消费金融领域。截至目前,电商平台阿里巴巴、京东,搜索公司百度,手机公司小米,门户网站新浪、2345,外卖平台美团等均已进入消费贷款领域。而且,放贷是这些公司近年来扩张最快、最赚钱的生意之一。

在贷款市场,10年前,传统银行发展个人消费贷款,需要在柜台面签,控制风险。5年前,中介人通过电话预约贷款人,带上资料去银行或者小贷公司办理,那时候,很多人都接到过贷款推销电话。而三四年前开始,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放贷领域,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投放贷款广告,再把需求者引入自己的App或者网页链接。这时候,大部分人获得贷款,仅需要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即可。

大数据贷款广告推送,变成一对一的精准服务。它只对有需求的人下手,越来越私密化,脱离了公众的视线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贷款广告也越来越没底线。上个月,京东金融因两则贷款广告被批评,其中一则广告里,一位乘客因母亲头晕找来空姐帮忙,空姐询问是否需要升舱,而这位乘客一筹莫展,旁边的大叔出来帮忙,拿来乘客的手机一通操作,给他办理了贷款。这些广告,充斥着对穷人的歧视和“贷款助人”的无厘头。

而另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更为“雷人”,一位面貌丑陋、个头矮小的中年男人和空姐相亲,空姐表示要看他的贷款额度,当看到他在某贷款平台能贷出15万元额度时,才愿意和他交往。

有时候,贷款广告的“精准”推送又让人啼笑皆非。近期,一则新闻是,巴西总统称,巴西已破产。结果在这条国际新闻后面,附送着网贷平台的贷款链接。其实,是网络平台发现了“穷”和“破产”这两个关键字,就推送了贷款广告。

贷款短视频广告里,穷人通过贷款可以过上潇洒的日子,可以升舱,可以和貌美如花的空姐交往,此类的广告比比皆是。通过精准推送,发到那些被大数据画像为“经济拮据,需要贷款”的人手机上。经不住诱惑的年轻人,在广告的引诱下,开始超前消费、奢侈攀比,进而跌入漩涡,透支未来。

雷人贷款广告频出的背后,是资本尤其是互联网资本的无序扩张。它们利用技术,改变着商业环境和社会风气,引诱下一代超前消费。从这个角度看,应呼吁互联网资本放下技术的屠刀,回归到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内。近期,相关部门为了规范金融业务,对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房地产贷款实施总量监管,消费贷也应参考和借鉴总量监管的思路,对自身予以约束,停下无序扩张的步伐。(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)

文章评论